logo logo

信息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信息动态> 公司动态

【甘肃建投科技领军人才】塑造科技人生

编辑:更新于:2018-11-27阅读:0


  

——记甘肃建投科技领军人才科研院王公胜


  王公胜,男,1975年出生,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执业司法鉴定人(建筑工程质量鉴定)、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评审员。

  1998年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本科专业,同年在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参加工作,至今工作已有20年,一直从事岩土工程、地基基础、建筑工程试验检测、鉴定与加固等工作,现任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与检测分会工程质量检测专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工程建设与建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委员会甘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质量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结构、施工及建筑物病害诊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甘肃省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装配式建筑专家委员会专家、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及甘肃省震后房屋建筑应急评估专家队专家、西部土木工程减震隔震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库入库专家、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庭科学专家库入库专家等。


  在工作期间,他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知识,认真学习国家规范及标准,以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开展工作,在技术工作过程中一直秉承“公正、准确、优质、高效”的专业精神,确保试验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他独立或主持完成了多项大型建筑工程、地基基础试验检测和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司法鉴定、应急性鉴定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他作为科研院5名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指导培养科研院工程硕士参加已在省住建厅立项的科研课题,并负责现场学术指导、开题报告、研发和学术论文初审工作。20年来,他执着追求,不断探索,在为单位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过程中,也从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使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了充实和提高。

  作为科研院技术负责人,灾难面前不退缩,他先后参与了汶川“5.12”地震、青海玉树“4.14”地震、甘肃舟曲“8.8”泥石流、成县黄渚“8.17”泥石流和甘肃岷县“7.22”地震等灾害的应急性鉴定及灾后重建试验检测工作,工作作风扎实硬朗、严谨务实,入选第二届住建部震后建筑安全评估西北片区专家队和第一、二届甘肃省震后房屋建筑应急评估专家队。

  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四条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泥石流发生后甘肃省政府组织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群众集体上访问题专家组,他担任工程质量鉴定专家,临危受命,对群众上访工程质量问题秉承“科学、公正”的原则开展鉴定工作。灾难过后的舟曲环境特别恶劣,他及专家组成员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获得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他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了舟曲灾后重建项目试验检测等工作,长期在项目蹲点,住得是彩钢房,为保证重建工程顺利进行,经常加班加点、没有休息日,工作是“五加二、白加黑”,凌晨二三点到工地检测是常有的事。作为舟曲灾后重建的一名普通建设者,让人值得欣慰和自豪的是,我们经受住了考验,建设了一个美丽的新舟曲,他也被评选为“甘肃省建设系统舟曲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先进个人”。

  甘肃省作为我国西北内陆的欠发达省份,在建筑领域具有显著的“三高一低”特点,即“高寒、高湿陷、高烈度”和经济水平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工程建设中要因地制宜的解决工程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甘肃省(特别是省城兰州市)建筑区域明显呈现出从低阶地向高阶地扩展的态势,工程建设遇到了一系列新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难题,科研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特色成立了“灌注桩后注浆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基桩承载力自平衡试验研究”、“大型地下工程抗浮锚杆设计优化和受力机理创新研究”等课题组,他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带领研发团队,以认真严谨、创新求实的科研精神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取得的科技成果主要有:主持甘肃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1项,甘肃省住建厅建设科技项目5项,甘肃省财政厅、住建厅省级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项目1项;主持编写甘肃省地方标准5本,其中已颁布实施2本;主持编写甘肃工程建设省级工法1项,获得甘肃建投优秀工法一等奖1项;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甘肃建投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我国桩基础应用极为广泛,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采用传统桩基试验或测试方法难以准确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自平衡法作为一种不需要外部架设笨重反力架和大吨位配重的新技术迅速得以推广应用。但在我国广大的黄土(特别是湿陷性黄土)地区,这种技术推广应用遇到了诸多难题,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甘肃省住建厅“西北地区大直径、高承载力基桩自平衡试验研究”课题,在甘肃省首次成功应用该技术对兰州元通黄河大桥等省内多个地市二十余项工程基桩进行了试验检测,并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自平衡技术应用的技术难题进行了专项研究,研究成果经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主持编写了甘肃省地方标准《基桩承载力自平衡检测技术规程》,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一种基桩自平衡法测桩中的位移均衡装置”和“用于自平衡试验的高压油管导流泄压装置”)。

  他主持的甘肃省住建厅“大厚度黄土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灌注桩后压浆施工技术试验研究”课题,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和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建投2016年度优秀工法一等奖;获得发明专利1项(“用于自平衡测桩的桩端后注浆管防拉断装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一种侧面桩身直径测量装置”和“一种已有桩的后压浆成孔钻机底座固定装置”);并主持编写了甘肃省地方标准《灌注桩后压浆技术规程》。

  他主持的“湿陷性黄土地区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坑式静压桩托换加固施工应用技术”课题,获甘肃建投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得省住建厅2013年度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持编写的“湿陷性黄土地区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坑式静压桩托换加固工法”已由甘肃省住建厅批准为2012年度甘肃工程建设省级工法(工法编号:GJGF12-05);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一种静压桩托换加固装置”)。

  他主持的甘肃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高强钢筋与混凝土协同工作性能试验研究”课题,提供了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主持“大型地下工程抗浮锚杆设计优化及受力机理创新研究与应用试验研究等3项甘肃省住建厅建设科技项目已结题,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一种用于保护地下工程监测数据传输系统的装置”)。

  除此之外,他在担任院总工程师以来,主管科研院的科技质量及科技研发工作,组织制定了《科研院科技工作管理办法》及《科研院“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为科研院科技工作的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8年获得甘肃建投第二届“十佳青年”荣誉称号,2010年获得“甘肃省建设系统舟曲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3年被评选为甘肃建投“十佳岗位明星”、2018年荣获“第二届(2017年度)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杰出工程师”荣誉称号。

  前不久,他被评选为甘肃建投科技领军人才,得知后他说了这样一段话,“非常感谢甘肃建投给了他这个展示自己、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深知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与集团总公司岗位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他会加倍努力,力争在科技工作中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不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还要加速培养科研院的科技骨干人才。并且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和荣誉只是人生旅程中一道不经意的风景,他将一如既往,为甘肃省建设科技发展与创新作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简评

  能力体现一个人的实力,一个有实力的人能做到稳而不燥是很难得的,用一句时髦的话形容他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一个人,若想求得进步,除了要经常检查自己的人生图纸,还要保持学习的习惯,让自己的思想总是处在更新状态。只有这样,一个人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恰当取舍,并通过不断的充实自己来实现自己的与时俱进。王公胜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人。

吕佳 肖娅婷

摘自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官网